p;
“咕噜咕噜~”
底下一圈黑乎乎的烧水壶在煤炉子上水汽震动,证明正在加热。
程开颜旋即坐下思考着接下来的长篇写什么。
知青?
如今正是深刻转型的时代,文学同样如此,这一时期的文学率先以“伤痕文学”的形式出现,它无情地揭露了创伤,强调人道主义精神,试图恢复文学中的人性关怀。
同时掀起一场长达二十余年的文学热,一诗新成,全民诵读;一文甫出,举国争阅。
文学热一浪接一浪,一波连一波。一下子可以突破“大我”,能够“小我”后,突然遍地鲜花,来不及采撷。
从而导致作家,诗人,学者的地位奇高。
这一年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大讨论,引发社会共鸣……
这一年,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对“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这标志着文艺界思想解放的深入。
这一年,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性格二重性”这种纯文学演讲,都有数万听众,居然座无虚席。
这就是文学最好的时代!
……
“这么多年不见的,你姐跟你姐夫在哈尔滨还好吧?”
“她还不是老样子,在杂志社上班,我姐夫当年从哈工大毕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