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曹大厨。
\n
去年秋天,大舅李大龙和表哥李建,借生产大队的三轮手推车,给家里拉来了一大桶活鱼,足有十多条,主要是草鱼。鱼不算太大,最大的也不超过4斤。曹月在前年上大三时,参加了农大的“北方稻田养殖”科研小组,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人生观,曹月联系到了她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钱家川村,作为科研试验点。一年过去了,在丰收的季节,科研小组组织村民收割水稻,排水捉鱼,在统计试验数据与保存样品后,将水稻和鱼交还给生产大队。粮食是要上交国家大部分的,而鱼则被分到了村民家中。
\n
小院连续几天都在吃鱼。因为没有冷藏设备,所以大家为了不浪费,都尽力在吃。尽管曹大厨把“清蒸鱼”、“烤鱼”和“得莫利炖鱼”轮换着做,孙大海仍然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是腥的。
\n
于是,在孙大海指导下,经曹大厨精心烹调,第一款未来流行的菜品“水煮鱼”,在小院的厨房诞生了,同时诞生的还有“水煮肉片”。在其过程中,孙卫国先去黑市买了5斤油票,后买了油回家,才使“水煮”系列顺利出锅。简单介绍一下,水煮鱼起源于山城火锅鱼,大概到了1985年以后,才走出山城。但它长时间只在饭店里出现,没有进入家庭,原因就是,太……费油!在凭票供应的时期,一般的家庭做不起这道菜。从此以后,孙、曹两家日常花销中又增加了一项,就是每月去黑市买油票。
\n
一边呼辣,一边挥箸不停的曹月,果断地将“水煮鱼成功出现在家里”这一功劳,归于自己名下,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今年春播时要鱼蛙共养,秋后争取鱼、蛙、稻米三丰收。争功失败、惨遭镇压的孙大海,决定在秋天推出“跳跳蛙”,辣死那只不讲道理、欺负小孩的小月姑姑……
\n
孙大海皱着眉头,左挑右选了好一会,才指着盆里的一个位置,叫胖婶从那里舀出一斤肉馅。
\n
胖婶称肉馅的时候,还在调侃孙大海:“你小子,就是因为喜欢吃瘦肉,所以才这么瘦。你该多吃肥肉才好。”
\n
孙大海看看自己修长的,穿衣显瘦,脱衣……也没肉的身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