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作协是看中了周彦的知名度,但前提是周彦确实是个作家,而且是个成绩不差的作家。
诚然,各种圈子里面总有一些被冠以才子、才女的人,这些人也可能是出过一些作品,或是几首小诗,或是几篇文章,甚至还有写过长篇小说的。
就比如另一位当下十分出名的导演陈凯歌,他就是个文艺青年,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发表过诗歌,也发表过小说,但是因为作品水平一般,产量也不够,所以知道的人很少。
作品没有产量没有质量,自然不可能被认为是文学圈的。
但是周彦可不一样,周彦在文学方面起步很高,他的处女作《被雨淋湿的河》就在《花城》这种级别的杂志发行,之后又接连在《燕京文学》上发表作品。
而且周彦早起的几篇小说,无一例外都很受关注。
当时周彦还不算有名气的时候,他的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就被长安制片厂的导演黄健新改编成了电影,中国像周彦起步这样高的作家,铁凝印象中还没有。
这次交流团里面的作家,好几位的起步都挺顺利。
比如莫言,发表小说四五年的时间,就凭借一篇《透明的红萝卜》蜚声文坛,紧接着又出了中篇小说《红高粱》,直接引起文坛的轰动。
很多人都觉得莫言小学毕业,工作多年,从事文学创作比较迟,但是人家发表《红高粱》的时候也才三十一岁。
另一位余桦,初中毕业,二十三岁发表第一篇小说之后,同年就拿到了“燕京文学奖”。
还有刘振云,从军队复原参加高考,然后以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燕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没几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其中就有那部让他名动文坛的《一地鸡毛》。
这几个人的起步,都具备一些传奇色彩,但是跟周彦相比,又都差了点意思。
周彦写出《树洞》的时候,好像也才二十二三岁。
从过往的作品来看,周彦跟余桦他们一样,都是当今文坛的中坚力量。
只不过因为周彦其他身份太耀眼,才导致人们常常会忽略他在文坛的成绩。
非要说国内有哪一个作家跟周彦有点类似的,那恐怕就是王硕了。
王硕二十来岁就佳作频出,八十年代末开始参与影视创作,1990年参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