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扑面而来。实验室主任赵博士戴着双层手套,正用显微镜观察样本,见众人进来,连忙起身:“周院士、张副总,您看这个——从塔克拉玛干沙漠200米深的盐碱层里分离的菌株,能在pH值11的环境下存活,还能分解聚氨酯。“
显微镜屏幕上,几株透明的微生物正在蠕动,周围的塑料碎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小。“这意味着什么?“来自内陆的专家追问。
“意味着未来在空间站、深海探测器里,能用它降解塑料垃圾。“赵博士拿起一个培养皿,里面的蓝色凝胶正缓慢变色,“我们把这菌株的基因片段植入小球藻,现在它既能光合作用产氧,又能分解有机废物,已经在模拟空间站环境里试了三个月,效果远超预期。“
李哲突然凑上前,盯着培养皿边缘的传感器:“这是实时监测pH值和氧浓度?用的是光纤传感技术?“
“李工好眼力。“赵博士笑了,“传统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容易失效,我们和电子所合作,把光纤光栅植入培养基,精度能到0.01pH,响应速度比传统设备快十倍。“
李哲的眼睛亮了:“我们军车的环境监测系统正缺这技术!沙漠行军时,车载传感器总被沙尘糊住,要是能用这光纤技术.“
“下午找时间细聊。“吴浩拍了拍他的肩膀,“赵博士团队刚申请了军民融合项目,正想找应用场景。“
穿过生物实验室的后门,就是占地百亩的智能工厂。车间里没有想象中喧嚣——三十台橙色机械臂在流水线上精准作业,抓取、焊接、检测一气呵成,地面上的AGV小车沿着磁轨悄无声息地运送零件。墙上的电子屏滚动显示着数据:“今日产能:电磁炮核心部件12套,无人机飞控系统36台,合格率99.87%。“
“这机器人精度能到多少?“张副总指着正在装配电磁炮线圈的机械臂,它的“手指“正夹着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超导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