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协看到试验场旁边的工坊时,顿时眼前一亮。
此时的试验工坊里面站满了人,一群工匠正在探头探脑地盯着什么,还在大声吵着什么。
“这和之前的造纸术比起来也没啥不同嘛!”
“这其中原料都变了,怎么可能会相同?”
“但是这其中的步骤不还是那几步吗?原料分离,打浆,抄造,干燥,这有什么难的?”
“我敢说这纸晾干之后和原来没啥两样!说不定还不如之前的!”
“我看未必!”
……
听到那些争论,刘协听出来什么意味了,原来是工匠们对造纸术的争论,想来是自己给他们的那份造纸改进技术受到了质疑。
造纸术在中国其实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时期主要以次茧来做丝绵的手工业已经十分普及了。
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的时候需要注意,反复捶打,用来捣碎蚕衣。这种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而且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经常用石灰水或者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但是其中工艺复杂且成本高,没有得以推广。
而到了东汉蔡伦对这种技法加以改进,简化并且规范了造纸的程序,材料廉价,造纸术才得以推广,但是此时所造出来的纸粗糙且易破损,不适宜拿来书写,多用来包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