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不,也倒不是这样……自然选择不是这样作用的。”
“那是怎样——零老师快点告诉我吧。”
“嗯……有个叫威廉姆斯的人,他提出衰老可能是基因多效性的结果——在不同年龄表现出不同效应的基因,比如说在生命初期有利但是在生命晚期增加死亡率的那种。”
“为什么?生命各个时期的价值难道不均等吗?”
“没错。”零醛画了张图,“实线是每个年龄的繁殖能力分布,虚线是‘繁殖潜力’——也就是在这个年龄之后还剩的繁殖能力的分布。假设没有衰老,个体也总会因为各种意外事件死去,越往后活着的概率越小,繁殖潜力也越少。”
“比如说他假设了一个基因,在发育时能够促进骨骼的钙沉积使骨骼更坚固,然而慢慢地也会让动脉硬化增加生命后期的死亡率。但是只要增加了年轻时期的活力和繁殖力,增加了那时留下的后代数,它的适合度变高,就会被选择。”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那本书里说,衰老是青春的代价,自然选择不选择长寿、快乐、幸福……只选择成功的生殖。对这句话,自然界里还有比人类极端得多的例子:少数几种有袋类的动物,他们的雄性在短暂的繁殖季之后会马上因为激素失衡、免疫系统崩溃而死亡(suicidal
reproduction),这是它们在生殖期中尽可能多交配以赢得‘精子战争’产生更多后代的后果。”
“还有啊——人类祖先的平均年龄也不过二十岁,那么那种五十岁才表现出劣势的基因基本就没有机会被选择掉。自然选择在老年失效,就像是不再被调音的钢琴,只能奏出慢慢走调的曲子。”
“天地不仁……?”我想起她曾说过的话。
自从收发作业分配活动计算小练平均分都以小组为单位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