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实际掌控之地,而非仅仅‘臣服’之地。”
“其二,经济羁縻。草原部族之所以屡屡南下劫掠,无非是因游牧经济脆弱,一旦遭遇天灾,便只能靠抢掠求生。朝廷应开放互市,允许茶、盐、铁器贸易,甚至可派遣工匠教授牧民耕种、纺织之术,使其生计不再完全依赖劫掠。”
“其三,文化同化。朝廷可派遣儒生入草原教化,令其子弟入学国子监,习汉礼、读汉书。百年之后,草原之民,便不再是‘胡虏’,而是‘大明之民’!”
朱元璋听得目光炯炯,朱标更是忍不住拍案道:“好!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欧阳伦继续道:“而此次燕藩军费之事,恰恰是‘国家大战略’的第一步——朝廷必须确立一个原则:藩王可以领兵,但军费必须自筹,否则,朝廷财政迟早会被拖垮!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未来对草原的治理,不会因藩王拥兵自重而失控!”
朱元璋沉默片刻,忽然哈哈大笑:“好!好一个‘国家大战略’!驸马,你这番话,可比那些只会嚷嚷‘削藩’‘增税’的庸臣强多了!”
朱标也露出欣慰之色,道:“欧阳妹夫所言,深谋远虑。此事,朕会与内阁详议,务必制定出一套长远之策!”
朝堂之上,众臣面面相觑,心中震撼不已。他们原本以为今日只是争论军费分摊,却不想,欧阳伦竟直接把议题拔高到了“国运百年”的层次!
而那些原本还想为燕王说话的官员,此刻更是彻底哑口无言——若再反对,岂不是成了“只顾私利,不顾国策”的小人?
朝堂之上,众臣内心掀起惊涛骇浪。
每个人的表情都凝固在脸上,眼中却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兵部尚书唐铎的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笏板边缘,心中暗叹:“好一个\'国家大战略\'!老夫执掌兵部十余载,所思所想不过粮饷兵械,驸马却已谋划百年国运“他偷眼望向欧阳伦挺拔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位平日里看似懒散的驸马,此刻竟有擎天架海的气度。
站在武官首列的蓝玉不自觉地松开了紧握的刀柄。
这位叱咤沙场的老将眼中精光闪动,心中暗道:“某家征战半生,斩首无数,却从未想过仗打完了该如何。欧阳伦这番谋划,比某家的刀剑更利三分!“他不禁想起自己当年在草原上追击残元时,那些牧民仇恨的眼神——若早用欧阳伦之策,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