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璋眼神亮晶晶地看着傅渊,满眼都写着“想去”二字。
傅渊头大如斗,面无表情地伸手遮住了傅玉璋的双眼:不,你不想。
可恶!傅玉璋立即扒拉下亲爹的双手,据理力争,“师祖过寿,我身为徒孙,自然要前去尽一份心意!”
傅渊冷哼一声,“徒孙?高先生闻所未闻的徒孙?”
也不知这小子到底哪儿来的这般厚的面皮,打蛇随棍上的本事一流,攀起关系来丝毫不脸红。
傅渊在一旁听着都替傅玉璋害臊。高先生名满天下,本是先帝年间的传胪,曾官至中书省下平章事,也就是百姓们常说的宰相。为官二十多年,是先帝年间难得的一步一步从州县升任至京官的能臣。这位高先生还是先帝年间有名的救灾大臣,在任期间辗转十二个州县,亲自救灾,几乎半个大齐疆域内都有百姓们为他立生祠,是出了名的“救灾宰相。”
可惜先帝晚年朝中诸多争斗,高先生心灰意冷之下辞官归隐,直至景朔帝登基,多次下诏,命高先生回京任职,甚至再次许以宰相之位。但高先生拒不受命,一直在乡间归隐,更是声名大振,勋贵清流莫不仰慕其高义,前去高先生归隐之地“高门立雪”之人更是不知凡几。
这等高义名士,想见他一面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天下读书人,谁不想得他指点?周夫子若是有意以高先生弟子之名大出风头,必定是刚至京城便能轻而易举地成为权贵清流们的座上宾。
傅渊不是正统儒生,得祖荫承爵,又以自身才能得了景朔帝青眼,得了帝王心腹才能担任的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但每每提起高先生,傅渊心中俱是叹服——这位先生以其淡泊名利之志,治国安邦之能,救灾济民之壮举,成功让文官、武将以及勋贵心服口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