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所言极是。”赵俨站起身来,朝着曹睿躬身请示了起来。
曹睿也只是摆了摆手,笑着应允了。
随着赵俨逐字逐句、声情并茂的介绍,殿中臣子也随之惊叹了起来。
曹睿虽不懂造船之法,也不懂海上航行,但一些基本的逻辑是有的。
船要有动力,有风用帆,无风用桨。船要稳定,舱室就要尽可能保持水密,重心要低,船舷要高,要有压舱之物。
曹睿在太和五年的时候将马钧召至洛阳,又拿到了大魏历来造船的资料,以及吴国降人提供的吴国造船之法,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在洛阳开始了造船实验。
马钧的确巧思,在皇帝提供的近乎无限的人力之下,用极快的速度试验好了船型,成功制作了等比例缩小十倍的样船、且测验合格之后,这才回到扬州的居巢开始正式造船。
大魏新制的船只已经在规模上超过了吴国最大的船只,长度达到了三十丈。船有三桅,载重量多达万余斛。
而曹睿在另外一些领域也有贡献,也多是从常识来做出的判断。
船员要吃饭饮食,要补充维生素、盐分和淡水。那就用豆子生发豆芽,用新制铁锅炒制混合谷物和油脂的干粮,用盐渍过的菜蔬和咸鱼补充盐分,煮制开水加注到硬木制成的水桶之中……虽然原始简陋,但应对这种单程最长不过十余日的航行也已经足够。
至于导航相关的问题,可以通过马钧改造过的指南针,通过在纸上记录时辰、里程、航向、沿途标志物的方式,作为基础的导航和记录航线的手段。
除此之外,征发扬州、豫州二州临淮水的百姓砍伐山中之木,作水排顺流而下送往寿春,征调扬州士卒参与制船,这也是出自洛阳的统一调派。
若要认真描述,曹睿也不过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