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照片、一个个纪念品看下来,从小作坊到现代化工厂。往小了说,仿佛看完一个草根逆袭的一生,往大处讲,也算为改革开放粤港合作史留下了注脚。看完厂史室,他们又去看全自动生产线。
因为程老太年代已在新界建厂,程季康从小作为接班人培养,对工厂并不陌生。港资在内地设厂,也都采用他们那一套管理模式,程季康还在念中学时已跟大程生来内地考察过,当时并不觉得有何特别。
但这次看到全自动生产线,他竟也觉得震撼——流水线上有两个料斗,分别放面团跟馅料,面团包裹着馅料形成圆柱,又被机器有规律地切割成大小统一的团子,团子在流水线上被搓圆,传输到自动成型机上,红外线自动感应出团子经过,模具立即落下,将团子压制成月饼形状,又继续往前方输送,继续完成摆盘等工作。穿有无菌服的工人负责人工放盘进炉,在机器上输入参数,完成烘烤。
程季康问:“这些工人懂得操作这些机器?”他看上面都是英文。
程一清说:“我们有提供职业培训,也鼓励他们去进修。”
这时茅厂笑着:“我们的东西又快又好,名声出去了,现在订单多得做不完,正在组建第二条、第三条生产线呢。多出来的工人接受培训后,会分拨到这些生产线上,或者抽拨去负责质检。”他解释说,“现在我们转型智能化,比以前更重视质控。而且广东各地政府有对口帮扶,我们好,农民也好。”
后面这话,程季康没听明白。程季泽向他解释,“当地政府会帮研发能力强、生产能力强的食品加工厂对接种植户。一方面,工厂获得稳定食材,质量跟安全都有保障,另一方面,农民又能解决产品积压问题,皆大欢喜。”
从全景式车间上方往下看,流水线一刻不停。何澄站在程季康身后,忽然听到他讲了句什么,她下意识地:“嗯?”
程季康说:“没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