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影产业的救世主。
然而,细究其理论与实践,不难发现这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表演,其内核仍是资本运作与个人品牌营销,而非真正的艺术探索或产业革新。
路宽反复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认为中国电影必须学习好莱坞模式,追求大制作、高特效、全球化发行。然而,他的《历史的天空》恰恰暴露了这种思维的致命缺陷。
而他所谓的“泛亚电影学院”,也只不过是精英俱乐部的生意经。
表面上标榜培养新一代电影人才,实则是一个以资源垄断为核心的精英俱乐部。
学院招生标准模糊,课程设置浮夸,核心师资几乎全是路宽的商业伙伴。
这种模式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人脉与资本的捆绑销售。
从当年《异域》历史票房冠军的炒作,到《历史的天空》的“爱国叙事”,再到泛亚电影学院的建立,路宽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通过资本与舆论的双重控制,垄断中国电影的话语权。
这种垄断最终会导致什么?看看好莱坞就知道了——
六大制片厂的工业化体系固然强大,却也扼杀了独立电影的生存空间,使电影沦为流水线商品。
路宽若真以好莱坞为榜样,那么中国电影的未来,恐怕不是崛起,而是同质化的深渊。
相比于《楠方》的李贱盲,很显然朱大珂的评价更具杀伤力。
因为普通网民对一部电影背后的弯弯绕绕知之甚少,朱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