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的明争暗斗也要归功于李世民的拎不清。
\n
一边是弟弟的势力日渐庞大,一边是父亲任谁都能看出的偏爱,连魏王的用度都超过了东宫。
\n
现在已经没有一个温柔的长孙皇后来劝诫太子此为身外之物,你要更注重德行和名声的养成了。
\n
再来看一看李承乾的老师们。
\n
唐太宗在太子东宫辅臣的选择上一直有着很高的重视度,他先后挑选了十四人之多任职过太子辅臣。
\n
这里面有李纲、于志宁和李百药这种拿命去谏言的良心人,他们因为每每犯颜进谏,差点被李承乾恨死。
\n
还有一些是没有记载有过谏言的人,是有谏但无记录还是根本就没有谏言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但是这两批人加起来,我们可以看出李承乾的这一群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n
那就是主打一个不看李承乾的脸色做事。
\n
李世民对于他们的这种作风也十分鼓励,不管是否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只要你谏,那就有赏。
\n
不知道古人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叛逆期,但是这种过分刚直的教育手段显然没有起到什么好效果,从这样的结果上来看,古今的孩子们还是很有共同点的。
\n
这种错误的教育手段在李世民的鼓励下,反复给李承乾来回扇正义的大逼斗,很快就加深了李承乾对谏言的逆反心理以及对李世民父爱的怀疑。
\n
连太子的乳母都看不下去了,她问道:“太子成长,何宜屡得折面?”
\n
可惜这个道理李世民不明白,这一票的太子辅臣也不明白。于是李承乾和李世民的矛盾愈演愈烈,李承乾通过一种堕落来发泄自己,李世民将他的堕落看在眼里,也就更加对太子失去信心,动起了另立魏王李泰的心思。\n\n\n\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