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在这三百年中,均田制的确缓和了地主阶级和贫农们的矛盾,也给农民们带来了一段好日子。
\n
这个“好日子”当然和我们现代化的农耕生活水平相差甚远,在那个年代,能够全家吃饱,就已经是盛世下能达到的较好的的图景。
\n
这是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小农纯手工种植的效率难免有低效率的弊端,就算是放到现代,万千亩田的大农庄是一种效果,承包一百亩的小承包商也很有赚头,但是不可忽视小农手工种植在农村依然有很多。
\n
和千百年前相比,这些小农种植者们在新时代,至少能够脱贫奔小康。而在封建社会中,吃饱饭,有地种,这就是他们最朴素、最真诚的心愿。
\n
均田制一直维持到了中唐时期,有学者认为即便是贞观之治这样名声浩大的盛世开端,农民的生活,也不过是勉强果腹,国富富不到民,盛世之名,名不副实。
\n
也有一定的道理吧,不过对比起前隋后晚唐,贞观的民本思想已经算是相当优秀的了。】
\n
李世民立刻在“民本”二字上做了重重的标注——这是天幕钦定的核心要义,等自己上任了是要考的!
\n
现在的李世民,和当年那个,十七岁,只擅长领兵打仗的少年人不一样了,为了日后的大业,他早早设立了文学馆,招揽门生,自己也对治国理政的著作多有研习,在日复一日向幕僚们请教的时光中,他已能独立对天幕提供的思路方向产生发散思考。
\n
他将心中冒出的新策在心底一一记录下,准备回到秦王府后再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一一商讨。
\n
既然知晓了大唐腐坏的根源,在他手中至少要稳住后人行进的方向。
\n
【再之后的藩镇割据问题,其实也一样根源于土地问题。
\n
藩镇豪强能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