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制度化的标准,也没人有个明确的说法。
毛澄是在正德六年五月,从翰林院侍讲学士升为翰林院学士的。
这个翰林院学士,地位等同于六部侍郎。
也就是说,只要毛澄实际掌握部务,最低就是个侍郎起步。
按照前些年的条件,毛澄理论上已经摸到了入阁的门槛。
但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毛澄的前面仍旧挡着一座大山。
长期以来,想要进步的毛澄,一直有自己对标的对象。
那就是他当年在詹事府担任右谕德的时候,身为左谕德的两位同行。
一个是费宏,一个是靳贵。
费宏已经一跃成为了大学士,进了大明最强的圈子。
靳贵也有条不紊的成为半步内阁境。
因此再简化一点,毛澄暂时以及长期的卡位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靳贵。
靳贵是很有希望进入内阁的人选,而各方面资历都小一号的毛澄,又是靳贵强而有力的替补。
但如果就这么按部就班的话,在这条赛道上,弘治三年探的靳贵和弘治六年状元的毛澄之间,那看似很小的一步,却是万难超越的。
除了资历稍老一些,靳贵本身的气运也堪称逆天。
靳贵是镇江人,年少的时候拜了一位同乡前辈为老师,这位同乡前辈的名字叫做杨一清。
后来的时候,靳贵跑去考科举,选中靳贵的同考官叫做杨廷和,于是靳贵又拜了杨廷和这位房师,成了杨廷和的门生。
再后来,靳贵自己担任主考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