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要条件是类似碳化钨或铀合金这样硬度与密度极高的弹芯。
以先天三合的修为,在充分蓄能与延长枪管的前提下洪范能打出的最大初速在千米每秒左右,与动辄五倍音速左右的常规尾翼脱穿差距太大,几次尝试都未能取得理想效果。
但随着他将注意力转移到“能量破甲”方向上,杀法便很快有了质的突破。
相比于依靠动能的穿甲弹,破甲弹结构更类似于传统炮弹——弹内装有圆柱形药柱,通过爆炸后产生垂直于药柱表面方向的高速高压气流进行破坏。
破坏装甲的关键在于“聚能效应”。
该效应发现于十九世纪末,即炸药爆炸后,爆炸产物在高温高压下基本沿炸药表面的法线方向向外飞散。
基于这项原理,最早的破甲弹将弹内药柱的形状设计为带有锥型凹陷,使爆轰产生的气流向轴线集中汇聚,大幅提升速度和压力的同时减小作用面积。
但聚能气流效果还是太有限,直到二战前期人们发现可以在炸药的锥型凹陷上衬以薄金属铜罩。
按照这一原理设计的破甲弹爆炸时能量集中在内凹面,压缩铜罩使其碎裂后汇聚于轴线,凝成速度近三十倍音速的金属射流冲击装甲表面,导致装甲“液化”或“塑性流动”,形成线型穿孔。
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传统内装药炮弹爆炸时类似花洒出水,早期破甲弹将其改进为单孔高压水刀,而后期破甲弹则往高速水射流里混了砂砾,穿透力的拔高可想而知。
以炽火真元代替炸药,高温烧结后的晶化砂砾作为金属锥形罩,洪范瞄准十米外的巨石。
破甲弹飞射,击中目标时二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