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不可想像!
好在老天爷垂伶!在这千里行商、颠沛流离的三年里,朱佳慧没有怀孕。否则,这条小命就会丢在半道上了。
解放后,经“公私合营,化私为公”的转换,朱家慧幸运地获得了供销社的正式工作,夫妻双职工,收入稳定,家庭负担不重,是过得最轻松的几年。
但好景不长,1953年国家遭遇了粮食欠收,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1959年到61年,由于“***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史称“三年困难时期“。
1961年到64年,又因中苏交恶,中国还不起14亿600万新卢布的各项借款及应付利息,只能用粮食、猪肉、鸡蛋、水果等农产品抵债。这样一来,雪上加霜,加重了中国境内粮食、布匹、副食品、及其他生活用品的短缺。
为应对这一连串的困难和危机,中央政务院发布命令:全国非农户籍实行粮食计划供应,未成年小孩按年龄大小,每月定量十到十八斤不等。成年女性每人每月定量二十八斤。成年男性每人每月定量三十二斤。至此,粮票、布票及各种其他限量票证陆续进入中国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的票证时代。
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年代,朱家慧犹如母鸡护仔一般的照顾着自己孩子,她把有限的粮食供应尽量匀给孩子们,自己则以最低的进食量维持生命。近十年间,粮食供应时好时坏。好时,全家有基本温饱;不好时就只能忍饥挨饿的硬扛。
在粮食危机最危重的60年底,粮店仅供应红薯、土豆、细米淬及少量麦米。再加上老大老二已长成半大小子,食量又大,家里的粮食缺口更大!孩子们用“碎米野菜糊糊”和少量麦米饭果腹,朱佳慧则每日靠土豆汤和一两个蒸红薯维持着最基本的热量摄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