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姑姑只得劝慰她:“管目的是什么,能叫人好歹读一段时间总是好的。”
至于贫苦人家,有一些阿姨本不愿意去招生,嫌“泥腿子粗蠢”。因小姑姑苦劝,才勉强答应试一试。
谁料“泥腿子”们更不给脸,一个个听了目的,不是变了脸就是赶人。
期间,更是碰上不少“奇事”。
有碰上一户人家,对我们说:“女儿,我家没有。十三岁的媳妇倒是有一个。”说着,屋子里传来杀猪一样的嚎叫,进去一看,几个阿姨都吓得花容失色:她们想招的“学生”,正躺在铺着农家经典的稻草的烂泥地上,身下流了满地的血,哀嚎着生孩子!
一旁的主人家还一脸无谓地介绍:“媳妇在生第二个。第一个夭折了。”
这样的人家还不是一个两个。
更有甚者,小姑姑总算想出个法子,劝人说,学堂里贫苦人家女孩子如果来上学,学费全免,而且包吃住和三餐。一听包三餐,可以省一大笔钱,终于有人家动了心。
我恰好那天跟着小姑姑去“见识”招生,那瘦得肋骨条条的主人家,看了眼草棚(他们的家)里快饿死的妻子和起不来床的儿子、奄奄一息的老娘,站在草棚跟前,叮嘱同样瘦弱得都站不稳的女儿:“记得每样吃的只准每样吃一口,剩下的拿回家里来。”
第二天再去,那女孩儿没了。
问:“你女儿呢?”
“昨晚卖给村东的刘大户了。”
我们目瞪口呆。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