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都盯着这面旗。
这反映就很自然,不管是戏里戏外的人,都情不自禁的看过去了。
方大导把这段来回看了几遍,选了个悬空的视角,好像已牺牲的人魂魄也在这周围,静静看着胜利旗帜——如果真有魂魄这回事的话。
郭凡搓了搓发红的眼睛:“这一太煽情了,在我的想象中,恐怕只有电影最后伍千里回到今天,运送骸骨的那一幕才能更比得上。”
方沂没搭话,略沉重的哼了声。
郭凡又道:“我最近上网,发现外媒在炒作你是什么什么情绪的代表人物,说咱的电影带有政治上的宣传……我觉得冤枉啊,但是现在一想,好像又是这么一回事。”
他说:“毕竟你拍电影,你老实讲话,不唱反调,他们就不爱听了,觉得你媚俗。”
方沂习以为常:“张一谋拍《一个都不能少》,结尾那一幕你记不记得?”
“我当然记得。”
方沂一提,郭凡就知道他要表达什么。
《一个都不能少》结尾是一个升旗仪式,乡村的孩子们迈着有些刻板但庄重的步伐走来,整整齐齐地站在简陋的旗杆下,注视着那面鲜艳的旗在阳光下升起,用稚嫩的声音大声唱着国歌。
这电影在戛纳参展时,主席雅各布觉得是“替政府宣传”,“有美化中国嫌疑”,建议张一谋把这电影换成另一部《我的父亲母亲》。
老张在导演中脾气算不错的,但这次反应极其激烈,直接宣布两部片子全退出戛纳,不仅如此,他还写了一封信指责雅各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