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上的土著太少。1841年英国人做过统计,当时全岛只有7450人,今天是七百多万人。它的人口主要来自各时代的移民,移民们文化、语言、习惯都不相同。
这种地方在经济发展起来后,它当然会自发的产生市民文化,然后有繁荣的文化产品,但它不会这么快,这么早。因为文化的发展一般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而且也要有一大批人持续性的专职创作,提供足够多的文化产品。
所以最早的“港地文化”,其实是各地方移民中的精英带来的地方文化,其中魔都派绝对人数虽然不多,但文化精英质量高,这些人出自当时亚洲最大城市之一,他们的作品和生活方式最具影响力,最吸引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质上成为港地市民的主流文化。
方沂也参与讨论,他扮演百科全书,侧面映证主持三人组的说法是正确的。
比如港地的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和蔡澜分别是浙、沪、羊城、潮州人。这四个人作品质量较高,产量相当大,但全都不是土著。
就拿金庸举例,假如他从小生活在港地,受英式教育,没有一天接触过内地文化——然后写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不可能的。
有个更明显的例证是韩国。韩国的本土人才和市场比港地起步条件好,但今天的韩国文化产品实质是美式和东亚儒家的缝合——不论是炸鸡、部队锅还是kpop。
韩国绝对的内部自发文化相当匮乏,撑不起这样的创作产量,何况港地呢?
几人论证一半天,得出什么结论?
港地文化产品本身是对大陆地方文化的吸收再创作,最早八十年代前后,才真正诞生结合港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我们熟悉的港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