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咱们给府里送的节礼,年年都是上等的。都说江南蜀中的料子好,我看也不如云南的,到底是女人当家,这上头就是有长才。之前买的世女名下商铺出的料子,那纹理、那色泽,啧啧,真不是老奴夸口,就是大太太在京里见多识广,也没见过这么好的料子。”
\n
李太太被逗笑,“又来说笑。是我给大嫂添麻烦了,老大在家里依着大伯读书,我还给她送给祸害去。”
\n
“太太就是心太软,要是早拿出雷霆手段,秦氏还能作什么妖?老太太也是!”嬷嬷即便是私房话,也不敢数落主家老夫人,只能又哼一声。可见人以群分,都是哼哼怪。
\n
“婆母也有婆母的好,她心软、糊涂,可也正因此,从没有坏心,最大的想头就是争吃争喝争面子,真要让她杀人,她是下不去手的。”李太太自己就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在京城进学,小儿子跟在身边,其他庶出子女她是不在意的,到了云南,看到了安国公这样的巾帼英雄,更不在意内宅里这些了。
\n
谁家内宅没有这种事情,李太太习以为常,心里只盘算着明天去了国公府要怎样告罪。再进国公府读书是没指望了,那老三去是府学,还是去社学。
\n
国公大人注重教化,朝廷自己的官学有一套体系,是从上到下的通途,只是以往云南地处偏远,多少年不出一个进士,这两年才好些,也有同进士、进士慢慢崭露头角。
\n
为了教化土人,国公大人还另开了一套社学,邀本地土司、头人、小吏家的孩子来读,慢慢的人越来越多,平民百姓、大商人、军中武职家上进的孩子也有,真正是个不以出身,只靠本事取材的地方。
\n
国公大人对本地知府以下官吏都有直接任免的权力,社学中的佼佼者,往往直接授官。从云南做到其他省,甚至直入中枢的也不是没有。说起来,倒比走官学便宜。
\n
转念又一想,自从太/祖定下了科举定例,天家越来越推崇科举晋升,老三还小,倒不必这么早定下来。在云南,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