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的各年级教室是平行的几排很规整对称的瓦房,按照年级层序分开布置,低年级的学生年级偏小,未经训练,注意力往往不容易集中,所以把他们教室设置在距离茅厕较近和操场稍远的地方,高年级的渐渐多动起来,吵闹和奔跑的更多,正是人小主意多的时候,自主性要强很多,他们教室就距离操场近一些,便于他们活动身体。由于新学事随时易,随时间的推移,虽然普遍仍是排斥观望的大环境,但慢慢的接受者也日渐多了起来。年级段的班级数、人数也多有体现,越往后的年头,人数多是是逐次增多,可能也与德安府新学办的名气日大也有相当大的关系,慕名而来者也是逐日增多。一年级四个班百多号人,二年级三个班七十来号,三年级二个班五十多一点,四年级二个班正好四十号人,五年级却只有一个班二十几个学生,高年级学生少一些,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对年级知识掌握的不理想,家长希望留级重读加强掌握而学校思量也同意的这种情形也有一小部分。一个新式学校的初教部能有几百号学生,在本省是不多见的,至于初教部,到时就需要同学们转场到省城去才行,哪里是全省学生聚集地。
学校私下里一般管一、二、三年级为启蒙段,四、五年级为幼教段,应该是源自于少年的成长和课程的编纂所发生的变化。年岁增长,而识见随之增长,另一则也是课程的难易程度和授课重点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启蒙段以认识世界、认识环境为主,幼教是在有一定基础上,再以自己国家简单的历史、文化传承为主,各有侧重。二者相互穿插,循序渐进,一层层铺展开来,中间并无断层,也算是衔接有序,主题还是让学生对世界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初步了解,只是尚未形成自己对世界对自身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不过对限时的整个教育阶段的划分而言,这是不严谨的,官衙并没有那样的划分方式,而是把这一阶段统称为幼教段,之后是初教和高教,然后是大学堂。教习日常课程主要以灌输为主,毕竟学生们都尚年幼,而且也是人生中第一回接受这种教育的方法,是个开始,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如同在套上枷锁前,需要一点点的先把他引进去,让他在简单的枷锁中先适应下来,再慢慢的增加厚度和强度,最后枷锁才最终成型。所以日常里也教习只是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一点点的来教授,并不会做一些发挥,而小学生们自然也不懂那么许多。所以虽然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