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向周围一瞧,那颗黑而放光的宝珠,正不声不响地躺在草丛里呢。象罔便略弯了弯腰身,从草里拾起宝珠,仍旧飘飘洒洒,回来把宝珠交还给黄帝
。黄帝看见这个粗心大意的天神,一去就把宝珠寻找了回来,不禁大为惊叹:“唉,别人找不到,象罔一去就找到,这真是奇怪啊!”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庄子天地》篇,在《淮南子人间训》中也有记载,只是索珠之人有所变动。在这些记载中,“玄珠”
被视为道家形上本体之
“道”
的象征。庄子以这个寓言故事,深刻地阐述了本真之道不可以感官、言辩和理智去把握,唯有抛却一切主观成见、消除主客双方的二元对立,采取无心无意无为、顺其自然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它的道理。
从美学角度来看,“象罔”
之所以能得到
“玄珠”,是因为它处于一种非有非无、非实非虚的状态,在有与无、虚与实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创造出一种朦胧、混沌之美感与神妙莫测之意境。这种境界,正是道家所追求的与道合一的境界。
在后世的神话传说中,这个故事又有了新的发展。传说震蒙氏之女听闻玄珠的神奇,心生贪念,设计从象罔手中偷走了玄珠。黄帝得知后,勃然大怒,派人追捕震蒙氏之女。震蒙氏之女害怕受罚,便将玄珠吞进肚里,跳进汶川江(即岷江,在今四川省境)里,变做了一个马头龙身的怪物,名
“奇相”,从此以后,她就做了汶川的水神
。也有说法称,她为了谢罪,后来还帮过黄帝很大的忙。
在古代哲学和宗教中,玄珠的象征意义极为丰富。在道家思想里,玄珠代表着
“道”,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种超越人类感知和理解的存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里的
“物”,就类似于玄珠所象征的
“道”。它无声无形,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智慧,孕育了天地万物。道家强调通过修炼和体悟,达到与
“道”
合一的境界,就如同寻得玄珠一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