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不成这些都是那老夫子的孙儿?
\n
唯独少年燕王翘着二郎腿坐在酸枝木八仙椅中,一边晃晃荡荡,一边也在思索些不相干的事儿:“这些后世之人取名怎的那么古怪冗长?‘天灵灵地林林女士’难不成是她的号?可正经人谁用这种名号呢?”
\n
另一头,却是贞观众臣在对着仙迹所言连连点头。
\n
“的确如此,小篆并未推行下去,秦吏日夜抄写文书,书写必要快速、便捷,小纂虽美,比大篆也简化不少,但笔画却仍旧太过华丽繁杂,不够实用。”房玄龄叹道,“李斯本是刀笔吏出身,但已官拜为相的他,也快要忘却身为刀笔吏有多艰辛了。”
\n
杜如晦也叹息道:“人都说‘秦篆汉隶’,大秦覆灭了,小篆便好似也随同秦朝一同葬送在那一把咸阳宫的大火之中 。”
\n
汉高祖时期,小篆与汉隶并行使用的刘邦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汉承秦制,如今小纂依旧是他大汉的官方书体,但底下官吏都在使用隶书,就连他自个批复奏疏都常用隶书。他扭头问已匆匆进宫来的萧何等人:“这般说来,终有一天隶书将盛行于天下。”
\n
萧何道:“必然如此,隶书便于抄写,在秦时便盛行于官吏中。”
\n
刘邦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但也是个聪明人,思索片刻便道:“我大汉不必再多做这劳什子文化改革,秦篆圆转流畅、整齐划一,隶书终究不够稳重,官吏们爱用隶书便用着,乃公不禁止,但天子威严肃穆,不能不用小篆。仙迹也说了,小篆虽短命却也长命,两千多年都未曾消逝,自有其命数。”
\n
而汉武帝时期早已没了这困扰,汉隶盛行,渐渐取代小篆为官方书体,小篆已衰落到唯有祭天文文、兵符、印章才使用了。
\n
建元二年,年轻的刘彻也不大关心这些秦朝书体变革的微末小事,对于他而言,这都是历史了。
\n
他心情很坏,面无表情地跪坐在宽大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