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与刘彻一般想明白了来龙去脉的帝王大有人在,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提笔写下:“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宋赵匡胤告诫臣下:“国非民将何以为君?”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想起自己把《孟子》删改的事儿,两眼望天,挠了挠头。
\n
他虽删了不少《孟子》的内容,但是他曾命人将《大学衍义》“大书揭之殿两庑壁”,其中有专门阐释孟子“民贵君轻”的段落,这些重要的道理,他也是知道的,后人总不会再怪他了吧?
\n
明永乐年间,永乐帝倒是笑呵呵,他早已下旨恢复《孟子》原貌,颁行了《四书大全》,后人的士兵如此勇武坚韧,且无比忠诚,很有不少值得他借鉴之处,他已经把兵部尚书叫来商议军户革新之事。
\n
爹定下的许多规矩,造成了不少民怨,朱棣之前在靖难之役时便已察觉——他为何靖难之处便能得民心,又为何登基后迁了不少在苦寒之地戍边的军户回到家乡,便是他许诺麾下将士们将来能逃离这苦寒之地,不用世世代代都当戍边军户了。
\n
只是为了这样简单的念想,那些苦熬了大半辈子的普通燕军士卒便跟着他冲锋陷阵在所不惜,不过是为了哪怕自身毁于战火,但或许子孙后代有了一线希望。
\n
他善于察觉人心与身边之人的切身苦痛,也早已想过要完善大明固化的户籍制度,只是一句祖宗之法不可变将他拖延至今,如今仙迹这句话,便是他更改祖宗之法最好的机会。
\n
万历年间,张居正本就是坚定的“忠于社稷高于君”的人,去年会试会元袁宗道的策试答卷送到京城来,他亲自看过了,其中写了一段:“帝天之命,主于民心,天为民立君,君为天重民”的话,张居正大为赞赏,对此人也记忆犹新。
\n
如今仙迹更是从后世的角度证明了他的想法不错。
\n
民是最紧要的,也是最大的力量。
\n
后人的“纪录片”,他无数次地听见了“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当初在北京看升旗,他也在那幅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