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先生,我要寄一封挂号信到上海。”
李谕已经很久没有听过“挂号信”这个词了,毕竟他所在的时代快递业太发达了。
如果哪天真的收到挂号信肯定会挺害怕,因为基本没什么好事:现在还用挂号信的,不是法院传票就是律师函警告,或者是从监狱高墙里寄出。
崔邮差熟练地把稿纸称了称重,然后说:“丁总教习您看,一两二钱重,需要贴张10分的邮票。”
丁韪良直接拿出来了10个银元放在桌上。
崔邮差立刻说:“丁总教习,10分的邮票就够了。”
丁韪良说:“我当然知道,但这封信到了上海,还需要再转由大英书信局寄往伦敦。”
现在的大清邮局还没有加入万国邮联,只做国内业务。如果往国外寄信,就需要这些国外的邮局,也就是“客邮”转寄。
英国早在1861年就在上海的苏州河边修了邮政大楼,即英国邮政局,或称大英书信局。信件既然是寄往伦敦,由他们寄肯定会少一些中转。
10个银元的资费很高,折合7两银子。作为对比,现如今从上海往英国寄信差不多五六块钱,当然,如果邮寄稍微大点的包裹那就挺贵了。
李谕此刻身上的钱连寄个跨国邮件都差了一大截!好在是丁韪良出钱。
崔邮差按照规定,翻了翻文稿,确定没什么其他物品后,就包进了邮封中,然后贴上了一枚黄色的小邮票,上面写着“当作洋银壹角”,下方还有英文写着的“10 cents”。
大清邮局是赫德主持成立,很多东西都是学的英国,就连资费都按照洋钱来定。
——反正清廷主权丢的够多了,也不再差这么点小细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