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元稹拍掌:“好,我们也效仿三百篇,来个以诗讽谏!”
\n
【从“青青子衿”到“何枝可依”,曹操反复吟咏,抒发思贤之情,这就是他的第二层忧思,忧贤才难得。
\n
最后几句披肝沥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n
前面一句是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其人,故能成其众。”
\n
意思是说,大海不拒绝天下水流,所以汪洋无际;高山不拒绝一土一石,所以博大巍峨;圣明的君主不满足于麾下的才士,所以才有彬彬之盛。读过《管子》的贤才一看就明白他的意思了,所以还是那句话,这是在求贤,也是在选贤。】
\n
秦朝。
\n
嬴政眼神微眯,这几句表达的意思他很熟悉,来自一份谏书。
\n
始皇陛下深沉锐利的眼神若有若无扫过阶下的李斯。
\n
当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修灌溉渠,阴谋消耗大秦国力,事发之后,宗室唯恐来秦的客卿都是为了离间秦国,故而请命,希望他驱逐一切客卿。李斯是楚人,也在驱逐之列,故而上书劝谏。
\n
书中李斯历数秦国先君因客致强的故事,又直言他重物轻人,最后劝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恕,故能明其德。意思就是脱胎于上面那几句。
\n
他读罢觉得气势纵横,卓有见地,故而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放弃了逐客之令,并重用李斯,封他为廷尉。
\n
想到这里,他倒愈发能理解曹操诗中的情感了,无论统一诸国还是治理天下,都要有贤才驱使,方可游刃有余。
\n
【顺便提一下,《管子》的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