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水镜画面变换,将三重忧思分列一侧,继续讲到。
\n
【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都明白了,下面我们来试图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境,曹操写这首诗有具体场景吗?他的目标读者是否有具体指向,他希望目标读者看到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n
曹植眼中闪过一丝兴趣,猜测道:“应是父亲驻军之时宴饮所作吧?”
\n
北宋。
\n
苏辙支着下巴问他哥:“兄长,你觉得这首诗作于何种情境?”
\n
苏轼看了他一眼,笑道:“当时景况难以推断,若依我来看的话,当在赤壁之战前夕,魏武作意锐不可当啊!”
\n
元末明初。
\n
罗贯中在书斋门口听水镜大谈《短歌行》,他最近恰好在翻三国史料,想要写一部演义作品,根据他目前查阅的资料来看,这首诗应该作于赤壁之战前,嗯,就定在正式开战前夕吧!也好安排情节。
\n
他又叹了口气,听水镜中这后世女子的话,似是对曹操颇为欣赏,然而如今蒙元主政,汉人深受其难,人心思汉,曹魏一脉终究是落了下乘。
\n
【解决第一个问题实际就是要弄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界大致有5种说法,主要集中赤壁之战前和赤壁之战后。】
\n
曹操猛然一惊,他眼下即与孙刘联军在赤壁隔江对垒,水镜言明此次战役,不知是否会泄露相关战机。
\n
隔壁的周瑜、诸葛亮等人也谨慎起来,紧紧盯着空中的水镜。
\n
【比如说,苏轼在《赤壁赋》里就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显然是认为在赤壁之战前;还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也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定在大战前夕。】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