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真此前听自家公子说过这一段,感触更深了。如果只依凭表面,任由好恶,甚或只是心有所求想当然耳,是亲自将双眼蒙蔽,无法真确认清任何人,无分远近亲疏,统统蒙昧不明。
少妍含笑道:“总而言之,少姝说得蛮对,不能用看戏的心态品评人物,否则‘好人’做了件坏事,就是本相毕露,‘坏人’做了件好事,就是洗心革面,恒久地非黑即白,根本无法了解复杂多变的世情人性。”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除了令人不断开掘出更多的品质才华的贤士,于普通人而言,也不是借由面上的二三事便能一锤定音的,一张脸谱的背面,常有另外的意料不到的画风。”贾飏道。
(“士别三日”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一句是三国时东吴都督吕蒙的话,大意是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对待,后来多用这句话来称赞人进步很快。)
阿真又顽皮起来:“嘻嘻,看了正面还有背面,说不定,还有背面的背面……的背面,翻出来总归不一样!”
联想到贾飏方才的例举,少妍暗自感叹,还真是呵,变脸无穷已,面面有新意。如此想来,人与人之间,真能做到充分地了解吗?对此,她甚至生出了大大地质疑。
“品鉴人物的难度,也许在于一个人物可以身兼多重‘角色’,不止一张‘脸谱’,本人的真精神往往在层层叠叠的遮掩之下,其中有他的优长与才干,也有缺憾与不足,甚至还有他心中不会宣之于口的阴暗角落。”说到后面,少姝的语气中带上了几分凝重。
大家听了,一起默然地点着头,识人的眼光确是千锤百炼而来的,须得不怕麻烦,自觉精进,才会获得堪比生命般珍贵的真知灼见,辨析洞察人心的百转千回,对于世人有意无意间表露出来的种种擅加甄别,远比停留在简单粗浅的脸谱区分上头要有趣多了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