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治水功成了,这图再加上阿宓添描的山水风物,可称得上是最细致的山海图了。”另一名叫行方的随从凑过来,微眯起眼,啧啧连声地细瞧着河图,膀子一斜,他肩上的布袋里露出些尺、绳等工具。
(山海图:有种说法是《山海经》本来配有古图,非常可惜的是古图很早就已经失传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从东汉开始,就已经找不到《山海经》古图依旧存世的证据了。因此魏晋时期流传的《山海经图》,也就是令陶渊明体验到“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的至乐之境的那张图,许是经过汉人整理甚至二次创作后的版本。但即使是这个版本,到了南北朝时期也失传了。从南朝开始,又不断有人试图重绘山海图,目前已知第一个重绘山海图的是南朝梁时的大画家张僧繇,也就是成语“画龙点睛”中的主人公。至于《山海经》的成书,很大可能就发端于这张大禹治水时边走边画的“工作图”吧,而大禹伯益等一众治水先贤,差不多就是该本第一玄幻地理百科全书的开山鼻祖。)
“我可不敢居功,这上面很多地理山川、草木鸟兽都是按首领的指点描添的,对了,还有伯益首领,他一有空便要我专门录入各地的奇风异俗、逸闻趣事哩!”
(伯益:东夷部落首领。)
禹听了,认可地点点头,伯益不仅是治水好手,还精通农事,一路而来,每退却了一处水患,他便热心地与当地人们商讨起重拾凿井、畜牧、耕种之业,当然,此举也为他们赢得了更多部落的拥戴。
一行人静静地跋涉了片刻,行方倏地转头问道:“阿宓,你方才说这里叫做狐岐山?”
“嗯,”思宓应道,没再说什么。乍见此名之际,他心间也莫名有所触动,此刻,他不觉四下里张望几眼,耸耸鼻头,像是在刻意捕捉着某种气息。
先前,思宓曾偶尔觉察到身后的异状——他们一行人似被悄悄地跟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