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候,龙门未开,吕梁未发,黄河一发大水,便因受阻逆流而上,泛滥成灾,夏伯禹以疏导之法加以治理,渐收成效。
(龙门:山西龙门山,在
山西省河津县,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故名,盖因大禹治水而开凿,又名禹门口,亦即传说鲤鱼跳龙门之处。《尚书·禹贡》有载:“导河
积石
,至于龙门
。”)
(吕梁:山西吕梁山。)
(伯:爵位;夏:大禹封地,夏后氏部落所在地,即后来的夏国,地处今河南省。)
一年,禹治梁及岐,率众来到中原以北一片汪洋之地,当地人称之为“定阳湖”,那湖水长年侵袭住地,民众不得已都迁往高处居住,荒山秃岭难于种植饲养,兼有毒蛇猛兽侵害,生计极其艰苦。
(治梁及岐:出自《尚书·禹贡》。民国版《介休县志》引蔡九峰《尚书》注:岐山在今汾州介休县。蔡沈(1167~1230),一名蔡沉,字仲默,号九峰,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南宋学者,蔡元定次子。蔡沈专意为学,不求仕进,少从朱熹游,后隠居九峰山下,注《尚书》,撰《书集传》,其书融汇众说,注释明晰,为元代以后试士必用。)
疲惫无助的人们早已不抱重回故地的奢望,关于这位远道而来的治水头领,倒是生出众多将信将疑的传言。
在四围着定阳湖的连绵山脉中,有座名为“狐岐山”的山头,山腰上驻扎着三两个稀稀拉拉的村落。
这天,接近晚午,村民们劳作已毕,简单吃用过后,纷纷聚往村口歇凉。
村口朝天柳那广圆树冠的浓荫下,放着一具敛口圆唇的陶釜灶,一位须发花白的老人正弯腰侧头,往灶中缓缓地加添柴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