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白银在历朝历代都有,却没有成为货币流通,最重要原因就是数量太少,难以形成流通的货币。
\n
在朱高煦的认知中,这一情况的改变也是因为明代钞法败坏所致。
\n
从成化年间开始,由于钞法败坏到了极致,因此朝廷开始重视银矿开采。
\n
加上此时云南因为历代皇帝近百年的不断移民,因此当地得到了极大的开发,而云南也开始成为白银的主要产地,每年可向明朝上交银课十余万两。
\n
按照明代银课抽三成的比例,云南一省每年的白银产量就可以达到四十余万两及以上。
\n
加上江西、南直隶、广东等地的银矿不断开采,明朝每年开采出的白银数量不下百万两,极大加快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n
当然,更为重要的白银来源还是明中叶解除禁海后,美洲和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
\n
在东西方贸易航线高峰时,美洲白银每年可流入大明一二百万两。
\n
期间,日本由于发现了此时世界上最大的石见银矿,因此每年可流入大明二百多万两。
\n
大量白银的涌入保证了明朝货币的稳定发行和流通,同时让白银彻底完成货币化。
\n
朱元璋不可能知道大明日后会流入大量白银,也不可能知道,眼下最容易开采的银矿就在大海对面的日本鸟取。
\n
他不知道,但朱高煦知道。
\n
“如果我能开发石见银矿,恐怕能提前推动白银货币化,而且还能用白银回收宝钞来稳定宝钞,恢复朝廷信誉,不致继续通货膨胀……”
\n
朱高煦看着使用沉重铜钱交易的百姓,脑中升起了这样的想法。
\n
石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