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划经济时期,70%的茅台都调拨给机关单位,用于公务接待,或者是作为特供产品,配给一定层级的领导干部。
余下的30%才会流向市场。
很稀缺。
“何止是不经常喝,几乎是不喝,太贵了,哪消费的起?就是买了也不是自己喝,多是赶情搭礼,送人走关系用。”朱茂林道。
他喝了口茶水,很感叹,“茅台酒的产量还是太低了,等什么时候产量提升起来,价格下来了,也没那么难买,我一定得买些尝尝。”
让他自己喝,是真舍不得。
其实别说是这会儿,就是放在几十年后,好多人也没喝过茅台。
“产量即便是高了,茅台的价格也不一定会降低,反而会更高。”陈浩道。
“产量高了,价格怎么会更高?”朱茂林很不理解。
陈浩的这个说法,跟他认知有很大出入。
一样东西,量大了,价格肯定就低了,这是基本的供需关系,供给多了,价格不低,怎么卖出去?
而且酒水这东西又不是什么稀罕物,也不是必须物品,不喝又不会死人。
“酒水跟粮食这样的农作物不一样,大米,小麦这类粮食作物,产量低的时候,价格不能太贵,产量高了,价格也不能太贵,必须得控制价格,否则会出乱子,政策因素很大。”陈浩道。
“酒水不喝,人不会死,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