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皇帝本人也立刻收到了一手消息:西岸阵地和强度长戟河的克洛维人已经开始发起反击,溃退的两翼军团士气不稳,急需稳定军心。
看着面无表情的皇帝,心急如焚的参谋们还担心他们“差不多该撤退了”的意思,传达的还不够明确,又着重强调“克洛维人的炮兵阵地前移,我军炮火已经无法取得决定性优势”。
但实际上他们完全想多了,约瑟夫三世并没有犹豫的意思,而是迷惑,他已经完全搞不懂对面的克洛维人到底想干嘛了。
“难…难道说他真的以为今天一天的战斗,就能决定这场长戟河之战的胜负?”
这实际上也是几乎所有人的想法——十几万,甚至双方总兵力加起来也超过二十万人的战斗,再怎么也要十几天,大半个月才能见分晓,怎么可能只用一天就能结束的?
反倒是对方此前急于速战速决的态度让皇帝产生了不少误判,以为克洛维人准备其实并不充分,甚至后方不稳,结果居然真的集结了将近十万人投入战斗…准备仓促的反而变成了帝国一方。
战斗进行到这一步,皇帝是不得不真的要考虑敌人速胜的可能性:“再去传令伯纳德伯爵,让他组织拱卫渡口的军队撤离,收缩阵线,把长戟河让给对面的克洛维人——我们在后方布阵!”
你们克洛维人不是想要控制长戟河吗?很好,那我就把长戟河让给你们,将战场转移到河东岸的开阔地;你们的大本营和指挥部,后勤都还在西岸,想要速战速决势必会延长战线,进攻的部队得不到支援,甚至和后方的部队脱节。
与此同时,我却可以有条不紊的集结军队重整旗鼓,在更适合帝国骑兵发挥的平坦地形上站稳脚跟,把战场变得更宽,而非局限于狭窄的长戟河。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