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州县中,忠于大宋朝廷的一些人早在义军东来之前,便已逃去了梓州,留在州县里的人,大都已是逃无可逃或是认命投降义军的人,哪还敢在义军后方袭扰捣乱。
相贵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大蜀国初立,义军士兵没有军饷,为了维护军心士气,相贵只得允许士兵在沿途州县洗劫财物,充作军饷,此行径类似于辽国士兵的“打草谷”。二来也是以此决心来震慑梓州的守军,表明自己攻取梓州的决绝之意。
相贵虽然领兵打仗的能力不如张余、王鸬鹚等人,但是对局势的把握与调整,还有对上意的揣测,是其他人不能比拟的。
大军经过十几日的跋山涉水艰难行军,终于来到了梓州地界。在选好了驻军之地安营扎寨之后,相贵派出斥候探马,四处打探梓州的地形与城墙防务。同时派出士兵征调附近大量百姓前来伐木做云梯与攻城器械。
诸事准备妥当之后,相贵召集军队将领来中军大帐军议。确定好对梓州城西、北、南三面围城之策。独留东门,也是为了瓦解守军的决心和意志,“围三缺一”乃是攻城常用之计,也是非常实用的招数。安排好攻城次序及诸多事情之后,便让诸将前去准备,次日发动攻城。
黑云压城城欲摧,梓州城内,面对城外二十多万大军的三面围城,城内守军自然是不敢怠慢,但是众人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慌乱,这是因为他们的知州是张雍。
张雍是大宋端拱二年的进士,淳化元年出任梓州知州,如今已经快四年了。张雍是一个政治嗅觉十分敏感的官员,早在王小波起义前的淳化三年,西川大旱,灾民遍地之时,张雍就已经察觉到流民带来的隐患,以及处理不好这种隐患会带来的危险。
梓州是蜀地仅次于成都的大城,相对于其他州府要更加繁华富裕一些,很多西川的灾民在进成都城无望之后,便奔向梓州城。
面对这些身无一物的灾民,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