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勇艰难地咽了口唾液,润了润火烧火燎的喉咙。从小到大,他还是第一次做出这样一个重大决定,其结果直接关系一个人的生死,一个家庭的命运。他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地对罗木匠说:
“我管你叫叔,可你也是我的师傅。罗婶就是我的师娘。叔,你怕不怕人财两空?如果豁得出去,我们到盛京闯一闯!”
罗木匠抬起泪眼,哭诉:
“你婶还不到四十岁,你的弟弟妹妹还未成人,俺不怕人财两空,要死咱也死个明白!”
罗木匠一跺脚,下了决心。
邵勇留文明帮着罗木匠收拾东西,办转院手续,自己和道明去了小型厂,找马天风弄钢管扎了副担架。回来抬上罗婶就走。出医院正门,不远就是公交车站。几个人费力地搭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穿过繁华喧闹的市区,直奔火车站。
鞍阳市火车站紧傍着着名的虹桥,是一幢巴洛特式建筑,八根石柱装饰着门面,中间高左右低,中间是候车大厅,大门屋顶上,立着三个足有一层楼高,红底白边,阴刻黑体字——“鞍阳站”。
提鞍阳站的历史,那得从晚清说起。
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的进程。大清国的北方邻居沙皇俄国制定了吞并中国东北的国策。为了方便拓展俄国势力,他们开始酝酿修建贯穿东北的铁路,把远东重镇海参崴与俄国境内西伯利亚铁路东段连接。
清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一八九六年,沙俄趁清朝特使李鸿章出席沙皇加冕典礼,诱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简称《中俄秘约》,同意俄国修筑东清铁路。
同年十二月,沙俄将铁路擅自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