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衣服,他照旧先去院子里洗漱一番,回到屋里端起尿盆出门倒了,顺便上了个大号。
神清气爽。
这个点儿是不需要排队的。
一大早赶着出门上班前,公共厕所门口才叫热闹。
大家排着长队耐心等候,赶上在里面蹲坑的稍微耽搁一会儿,外面的人憋不住了,喊口号的,叫骂声就起来了。
里面外面对着骂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跟一出闹剧似的。
要不怎么说,高远在胡同里住够了呢,上个厕所都不方便。
有些年代文里说,趁着6、70年代物价便宜,抓紧挣钱买四合院,等将来院子一升值转手卖了,主角这辈子就吃喝不愁了。
纯扯淡的好吗?
首先说,这个年代大多数四合院都是公家财产,私人宅院太少了,即便有,也不允许私下里进行交易。
其次,你去问问老BJ人,有几个是愿意一辈子住在胡同里的?
甭较真儿说什么住四合院接地气儿,是一种情怀伍的。
三十年后,政府的腾退政策一出来,被纳入到拆迁范围的本地土著,飞蛾扑火一般拿着房契、地契涌入房管所进行登记。
生怕去晚了就分不到好楼层了。
这才是老BJ人对待四合院的态度。
有抽水马桶和独立厨房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