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兵强马壮,国库也逐渐充盈,怎能再对匈奴这般忍让?”
王恢一边说着,一边挥舞着手臂,情绪激动,满脸涨得通红。
韩安国一听,赶忙上前一步,反驳道:“臣闻高帝被困平城,七日不食。及出围返都,并未与匈奴结仇。可见圣王以天下为心,不愿因私怨而害大局。自与匈奴和亲以来,数世安宁。故臣以为还是和为上策。咱们可不能忘记高帝当年的教训啊,战争一起,受苦的还是百姓。”
韩安国说着,微微抬起头,目光中透着坚定,直视着武帝。
王恢却不以为然,向前跨了一步,继续争辩道:“此一时彼一时。从前高帝不报仇,是因天下初定,财力不足、兵力不济,百姓渴望安宁,故不得已而和亲。如今海内安定,国富民足,天下壮士皆欲建功立业,扫除边患,陛下应顺应民意,灭此强寇,永绝后患。若不趁此时机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日后必成大患。”
王恢的声音洪亮,在大殿内回荡,震得群臣心中都泛起波澜。
韩安国又申驳道:“臣闻兵法:以饱待饥,以逸待劳,方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今若轻举深入,臣恐道远力竭,反为敌所乘,于我不利。咱们对匈奴的地形不熟悉,贸然进攻,风险实在太大。”
韩安国一边说,一边微微摇头,脸上带着忧虑的神色,眼中满是对战争前景的担忧。
王恢摇首道:“韩御史虽读兵法,却未谙谋略。若使我兵轻进,原是可忧;今当诱彼入塞,设伏击之,使他左右受敌,进退两难,必能一举歼灭,有利而无害。只要咱们计划周全,定能给匈奴致命一击。”
王恢说着,双手抱在胸前,自信满满,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武帝听了多时,心中已有计较。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甚喜,下令道:“御史大夫韩安国,命你为护军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大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兵马三十万,前往马邑设伏,诱敌人塞,痛击匈奴!朕要让匈奴知道,我大汉不是好惹的!”
武帝的声音坚定有力,在大殿内久久回荡,群臣纷纷跪地领命。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