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澳洲人口约818万,电影总票房约300万澳镑(336万美元,1915.2港币),电影票的价格在1.2澳镑至1.5澳镑每张之间,观影人次约220万人次。
1950年,香港人口约211.5万,电影总票房约195万港币,电影票的价格平均1.35港币,观影人次约145万人次。
澳洲去年制作的影片共计5部,3部小成本影片、2部记录片。
香港制作的影片约为452部(不精确,缺少夏语片数据),忽略西片,拉一下平均值,每部影片的香港票房约为4300港币,而去年的本土票房冠军为《珠江泪》,票房28万港币,加上一些票房介于5万港币至10万港币的影片,起码瓜分了一半的本土票房。
这就透露出一个问题,假如没有南洋票仓,香港制作的影片九成左右只能喝西北风,凡是具备前瞻性目光的人,这个时候就可以笃定香港电影没有未来,不用妄想搞什么长远布局,脚踏实地盯着眼前,能捞一点算一点,能捞多久算多久。
也正因为东方好莱坞的神话故事相当难编,冼耀文才会想着四面出击,到处构建发行渠道,如此才有机会无限推高友谊影业的估值,将来卖上一个好价钱。
如今,他的目光盯上了澳洲这片电影处女地,打算恢复1939年1300万澳镑总票房的荣光,振兴澳洲本土电影业,改写本土电影只占票房1%的羞耻数据。
澳洲电影之所以没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在默片时代失了先机,错过了1910-1525年的最佳发展时期,电影行业走向没落,不断扩大的美国和英国生产公司接管了澳洲的分销和展览连锁店,澳洲的特色经常被排除在电影院之外。
当下,澳洲的荧幕九成以上控制在好莱坞手里,对澳洲本土电影非常不友好,不会主动给本土电影排片,仅会完成澳洲政府“每上映十部引进片,必须上映一部本土片”的规定。
但搞笑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