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一些小环境,让一些底蕴浅薄的修行地就此失去自然更替的能力,但拼合起来的整体力量,必將远超如今各自为战的散沙局面。
这將是一柄前所未有的重锤,能轻易砸碎旧日的格局……若能用好了,是否也可能……成为斩向元武、郑袖自身根基的利刃?
正如,赵青当初许诺与预言的那般。
若无意外,一切都已走上了正轨。
同时,矛盾也尖锐地摆在了台前:如同铅室外的那些新面孔,与坪上这群宗门弟子。
在利益格局的剧烈调整上,苏秦是“聪明”的,他精准地把握住了这群弟子最核心的痛处——“不公感”,將他们失去的特权渲染成一种集体性的悲情与牺牲。
他不敢直接反对“朝廷推行普及、徵调”的国策主干,毕竟那代表著元武不容置疑的皇权意志,但却极善於在枝叶的缝隙中“錙銖必较”,在这些执行层面的细节上疯狂“挑刺”。
巧妙地运用“道德绑架”与“同门之情”作为武器,將矛头转向宗门中层的教习、执事们,要求他们必须“酌情”“变通”,去向上“爭利”、“让利”,去为弟子们“爭取补偿”。
这是阳谋,也是极阴险的压力转移。
本质上,就是逼迫中层管理者去承担与朝廷博弈的风险,自己则稳坐“维权领袖”的位置,收割声望与人心。
成了,他是首功,地位巩固,聚势已成;败了,是教习们无能。
聚势之后,无论朝哪个方向走,苏秦都占据了主动,无论是行出卖同门以换取个人前途之事,还是积累更多资本以图他谋,都拥有了更宽阔的迴旋空间和更重的筹码。
丁寧的沉默似乎太久了些。
苏秦眼中闪过一丝微不可查的不耐与疑虑,但表面上依旧维持著“殷切期望”的姿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