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西大旱,恳请天子收回派往两省的矿监税使,以利各地商人输米进入河南,山西以缓解灾情。
林延潮疏奏入,天子不听。
于是林延潮上疏请辞,辞疏上云,臣入阁三年来,言以事功振兴国家,但却无一功有益于国家,尸位素餐莫过于此。
天子下旨安抚林延潮言,卿平播,退倭之功,天下皆知,何言无一功。
对于林延潮的辞官,天子不允。
时人云,林延潮有去意。
淮安府。
起明朝起漕运以来,这里是天下最繁华之地。
此乃漕运总督,漕运总兵驻地。
由南北上的漕船到达淮安后,先要在此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千万艘粮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在此停留。
同时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漕船在此卸货或者载货。另外城中还设常盈仓两处、常平仓两处、预备仓三处、庄仓五处,作为漕粮储备之用。
每到了漕运旺季,城外码头皆是脚夫贩夫,货物堆满码头,城内鳞次栉比的店肆酒楼,市不以夜息。
但这样繁华之下,却由极大的腐败酝酿而生。
当时由四石米完一石漕米之说,也就是朝廷至少要花费一千六百万石粮食,才能办出这每年四百万漕粮。
首先是办漕的州县官员贪污。
其次是种种漕规,每经一县盘剥一道,过淮时,有淮规,抵京,有通规,交仓,有仓规,过坝,有坝规,通闸,有闸规。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买洋船火轮,由河漕改为海漕,并雇商人经办,朝廷竟每年节约了一千万两办漕银。
可即便如此,仍抵不过漕运派的强大能量,清朝最后又从海运回到了漕运的路线上。
一直到了庚子赔款时,清朝实在无钱可用,才正式废除了漕运。
现在的淮安城内,因漕运利益带来的一等畸形繁荣。
这是在沿河州县身上敲骨吸髓而带来的。路上漕员官轿往来,仪仗几乎如钦差大吏,饭肆酒楼里正通宵达旦摆着酒宴,穿戴绸衫的商人们通过掮客结交办漕官员,也有一掷千金的贵公子搂着衣着绮丽的女子饮酒联诗。
一场酒宴过去,下一桌随即摆上,至于吃不完的饭菜随手倒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