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最终因无法跟上故事的节奏而放弃阅读。
例如,在设计主角们寻找失踪同学的线索时,得利最初的想法是让失踪者留下一串看似毫无规律的数字。主角们需要通过对校园历史、传说以及失踪者日常兴趣爱好的深入研究,才能解读出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信息——是一个与校园神秘地点相关的坐标。然而,在与小组讨论时,大家普遍认为这条线索过于隐晦。林悦提出:“这样的线索对于读者来说太难理解了,很可能在主角还未解读出来之前,读者就已经失去耐心。”得利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对线索进行了修改,让失踪者留下的是一本夹着书签的古籍,书签所指的页面上有一段用红笔标注的文字,文字暗示了失踪者可能的去向。但修改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饭敏正觉得:“这条线索现在过于直白,只要读者看到古籍和红笔标注,很容易就能猜到大概方向,悬念一下子就被削弱了。”
此外,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悬疑、校园文化与青春元素完美融合,使故事不显得突兀,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玫瑰小组想要在故事中展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如书法、武术、民俗活动等,同时也要体现主角们充满朝气的青春生活,如课堂上的趣事、同学间的友谊等。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他们发现很难把握好这些元素之间的平衡。
有时候,当插入一段校园文化展示,如一场精彩的书法比赛描写后,紧接着再回到悬疑情节,会让读者感觉像是突然从一个场景被拉到另一个场景,情节衔接生硬。崔百合为此苦恼不已:“我们希望读者在感受校园文化魅力的同时,不忘记故事的悬疑主线,可现在总是感觉两者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同样,在描写青春元素时,比如主角们在课间的打闹嬉戏,与紧张的悬疑氛围放在一起,也显得格格不入。金达莱无奈地说:“青春元素是为了让读者更贴近主角们的生活,可现在却好像打断了悬疑故事的连贯性。”
面对这些难题,玫瑰小组的成员们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他们对已完成的部分反复修改,不断调整悬疑氛围的描写力度,尝试寻找线索的最佳呈现方式,努力让不同元素之间的融合更加自然。饭敏正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描写悬疑场景的文字,逐字逐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