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假的,托人情的,发牢骚的,哭鼻子的,什么样的人都有,把马齐纠缠得心烦意乱,脑袋都要涨开了。他自己也是一肚子的苦水啊!当了这么多年上书房大臣,虽无大功,也没大错。皇上嘛,也还算信任他,看重他。可是自己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太子倒台的时候,错走了一步棋,跟着大伙儿起哄保了八阿哥。结果,皇上骂他没出息,太子恨他不仗义,一下子两个主子全得罪了。如今太子要和大家算恩怨旧账,大家一窝蜂的来找我这上书房大臣,可是我自己还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又能给谁帮忙呢?体谅的,知道我有难处;不体谅的,还会怪我不讲交情。唉,处在这上下不落好的境遇之中,我还有什么干头儿呢?马齐思来想去,终于下定了决心,修了一道奏表,要告老还乡了。他不敢让太子知道,便派了六百里加急快马,把这奏表直接送到扬州的皇上面前。
京城里被太子闹得一塌糊涂,在扬州城的老皇上却玩儿得十分痛快。自从在骆马湖收了方苞,交了这位老朋友以后,康熙真是如鱼得水。方苞学问渊博,见多识广,又在流落江湖的几年中,饱尝了民间疾苦,看透了朝政时弊。他无官一身轻,敢说敢讲,没有顾虑。康熙呢,知道方苞无官无权无野心,说的全是肺腑之言。于是这俩人是越谈越投机,越谈越近乎。车驾来到南京,魏东亭抱病起身,每天都侍候在康熙身边。这位老侍卫的忠心、细心,那是没说的。他在江南的人缘儿、说话的分量、对民情吏治的熟悉,更是别人没法相比的。三个老头儿凑到一块儿,又是这么知心,那还不痛快吗?康熙心中的忧闷、孤独一扫而光。魏东亭带路,方苞作陪,把南京、扬州一带的名胜古迹、山林景致,一处不漏地全玩儿了一遍。
康熙这次南巡的目的之一就是放开手让太子去处理国政,以便对他进一步地考察。所以,玩儿归玩,说归说,他怎么能忘了这件事呢。何况,京城里发生的大事,也不断有奏表呈来,康熙不管也不行了。这天夜里,一摞京城里发来的奏章就摆在老皇上的面前。康熙略一浏览就火儿了。他“啪”的将奏章摔在几案上,站起身来,急促地来回走着。方苞还不知道康熙的这个脾气,可魏东亭、张廷玉是清楚的。这是皇上生气和紧张思考的表现,一个个吓得站在那里,大气儿都不敢出了。突然,康熙站到张廷玉的面前说:“张廷玉,骆马湖丰升运的案子是你写的参劾表章,太子这处置意见你看了吗?”
“回皇上,臣已读过了。”
“哦,读过了咱们就能说到一块儿了。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