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极其类似于后世叙利亚手搓铁甲车。
沙俄驻海参崴的远东部队中,就有十几辆这样的怪模怪样的铁甲车,都是当地将领一时兴起,利用手头的材料打造而成。
早在爪哇战役期间,大楚帝国皇家陆军就打造了一支铁甲战车营,先后参加了几十场攻坚战斗,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在使用中,也暴露出极多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过性极差,战场环境常常是瓦砾遍地,到处废墟,不可能像平坦的公路那样畅通无阻,这就成为铁甲车最大的难题。
很多看起来坚实无比的铁甲车,在一段倒塌的墙体前就无法前进,成为进退两难的打击目标。
大楚帝国的解决方法很简单
就是利用本国领先世界的农业机械水平,将履带式拖拉机的底盘经过加固后,装上铁甲,改造成一款正面能够抵御重机枪子弹的铁甲车。
因为样子笨重,看起来像水柜,英文的发音就叫“thank”,所以被称之为“坦克”。
陆军部为此专门成立了“坦克”项目组,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
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在视察后,提出了几点重要意见。
一是不要指望坦克贪大求全,一辆坦克里塞十来个士兵,搞几门炮塔,那个重量坦克都走不动了。
一辆坦克只需要一个炮塔就行了,最多再加一挺重机枪,乘员不要超过4人,一名驾驶员,一名炮长,一名弹药手,一名车长即可。
一辆坦克搭载一门马克泌37毫米快炮,能够压缩到三人更好,作战就更灵巧。
二是坦克越野速度不能低于22公里,要具有较强的越障能力,一般的沟沟坎坎挡不住。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