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论断虽然使得八十年代初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风气,但汶河中学的教育现状却让方校长忧心忡忡:“知识改变命运,但这些孩子连获取知识的机会都如此渺茫,谈何改变?”
作为一所乡级中学,汶河中学不光教育资源严重奇缺,而且不少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理解就是望天收。
除了少数出类拔萃的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天赋脱颖而出,大多数孩子混到初中毕业后便回家务农。
面对这样的现状,方校长四处奔走,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甚至自掏腰包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
然而,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许多家长依然认为“读书无用”。
这辈子就是因为活的太明白,杨一木这时反而心里安静不下来。
难怪说,后来家长教育孩子,总说自己当年没赶上好时候,没能好好读书,如今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或者牙都掉了,仍活跃在建筑工地上扛水泥。
即使上辈子他已经经历过这些东西,可依然感到力不从心,不是身体上,而是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来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人就会活得非常痛苦。
想多了,杨一木自认为苦命。
光替方校长着急也没用,他只能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只有每到星期六下午才抽空回一趟富平,第二天夜里再随船返回安州。
学校的生活是平淡的。杨一木每天早睡早起,偶尔会去学校操场跑两圈。
教学上,杨一木没有太大压力。在现在看来,这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