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不少人议论女子入学会使得同窗分心,实在不美,若有不妥之事发生,便是丑闻一件。可女帝似笑非笑道,男子如此轻易就分心,本就不是朕要选拔的人才,若是做出什么丑闻来,岂不是德行不佳,如此之人还是不要参加科举来丢人现眼了。
男人们:……
只能捏着鼻子称是。毕竟女帝说的也没错啊,大义都在她那边。拳头硬、嘴皮子工夫也在行,这样的女帝,谁能说个不字。
可惜女帝人死政消,儿子一上位就复辟男本位思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间的书院自然也对女子比例有所收缩了。
今上又有所不同,登基以后几年,君臣同心戮力,都是往明章女帝时的局面靠拢。当然,今上也不是完全有一个翻版的女帝,他也会应时而变,是一个很得民心的帝王。而且他还挺会做功夫,后世又戏称之为“周茶宗”。
全长安最好的书院就是第一书院和明章书院了。无论去到哪所书院,将来都是要科举的。科举分为文举和武举。武举相对简单,主要考察策问和武艺。
文举则采取1+2的模式,所有应考学子,先考基础的五经以为常识+体测(身体测试),通过之后即获得秀才身份,秀才不可免税,举人可免税。乡试考六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对应的政事、算术、经义、兵事、周法、工程等。每一门都至少得是合格偏上的水准,才能成为举人。会试则考1+2,户部与兵部(大周想培养全民皆兵)二选一,再从剩下四门选取两门自己擅长的部门去考,并进行最终的排名。户科与兵科所录前五名共十人,进行加试考六门,最后排出前十名次序。
这种科举模式已经延续了快三十年,是明章女帝四十岁时改制完成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完善,大家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后面的熟悉,已经很适应了。就连平帝上位时也曾经想动过科举模式,却被大家都喷了一头:改了那么久了,早就习以为常了,你这时候要改,岂不是动了我家子弟的蛋糕?哦,你说你娘在位时为什么改得了?那也是女帝威武,手里有权又有民心,而且当时女帝也是缓缓而行的好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