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模:葫芦表皮光洁的称为素模。形状也很丰富多彩,端肩鸡心、松脖鸡心、棒子、油瓶、柳叶、木瓜肚、玉簪棒等等,难于一一列举。花模:就是模具上本身带有图案,在葫芦的葫芦皮上自带一些图案。同样有糠胎,瓷胎之分。但糠胎多质地松软,图案不清。如果图案清晰,无疑是花模里面的ji'pin。
蝈蝈葫芦以质地分,可分为糠胎、瓷胎。糠胎葫芦质地松软,蝈蝈鸣叫时,能与葫芦发生共鸣,发出的声音浑厚低沉,具有较强穿透力而不刺耳,故广受老玩家青睐。但葫芦包浆上色慢,不结实也是一大遗憾。瓷胎葫芦则正相反,壁厚结实,上手后很快包浆,甚至只需三五年就会发红,令人爱不释手。
而许阳这件蝈蝈葫芦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东西,是绝佳的上品,不论做工还是雕工还是画工,乍一眼看上去平凡,仔细看上去有些庸俗,但是,懂行的人看上去,这东西就不凡了,这才是让人很容易打眼和走货的东西。
蛐蛐罐,和这个蝈蝈葫芦是同一地方烧制的。所以这特有特点也一样。不过要说这蛐蛐罐那可是现如今还有人玩的东西。现在玩蝈蝈的蛐蛐的可都不少。斗蛐蛐那也是清朝时期八旗子弟没事最爱干的事情。
斗蛐蛐的除了头是圆的,下身和平头的蛐蛐一样。简单的斗法是把罐里放土捣平,两只斗蛐蛐放在罐里。用蛐蛐草,农民有的叫热草,引一下就斗了。斗蛐蛐,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到现在的观其斗,从这一微小的侧面,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化。至于斗蛐蛐这一活动起源于哪个朝代,至今仍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但宋代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已有史料证明。清代比赛益发讲究,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