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根据调查,从1980年到2015年期间,奥斯卡表演类奖项的分配情况来看,白人男演员获奖比例达84%,黑人男演员为10%,西裔和亚裔男演员各为3%。
\n
白人女演员获奖比例达89%,黑人女演员为9%,西裔女演员为3%。
\n
奥斯卡的奖项分配情况完全不能反映美利坚的人口比例情况,在这一方面,西裔演员的情况甚至比黑人演员更糟糕——尽管西裔占美国人口的16%,但只有3%的奥斯卡获奖者是西裔。
\n
不过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黑人角色以及少数族裔在获奖中的刻板印象。
\n
即如果不饰演白人眼中的黑人,就与奖项无缘这种奇怪的潜规则。
\n
为此还有学者为这种现象发表了论文。
\n
这位名为卡特的学者,以麦克丹尼尔斯获奖的“奶妈”角色作为例子在论文中写道:“受人尊敬的黑人女性必须服侍白人家庭,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庭背景,通常树立成一个无性欲的、不吸引人的、身材丰满的人设。”
\n
除此之外,类似的固定人设还有很多,比如帮助白人主角走出困境的“魔法黑人”、勾引人堕落的“放荡女”、危险邪恶的“恶棍”、咋咋呼呼大大咧咧的“夸张女”、热情似火的“拉丁情人”、白人主角的“死党”或是“高贵的野蛮人”。
\n
这些角色占据了获奖比例的百分之五十五,只有四分之一的角色不属于这种刻板印象。
\n
这种现象也包括了少数族裔,最典型就是亚裔,要么是反派,要么是主角团里的极客,非常符合西方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然而虽然黑人明星们表达了不满,可奥斯卡却没有什么反应,似乎不打算做出任何改变。
\n
所以在舆论场上,这些不满最终没有掀起什么水花,只是留下了一道道痕迹。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