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的大量燃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产生,这会使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从而改变地球的生态环境,最终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直到二零二三年,也就是二十六年前,即在《温室效应》提出之后的二百年时间内,地球的年均气温不断上升了约五点六摄氏度。可见,这一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于是人们积极为改善能源结构进行了各种尝试,并于二零一五年世界各国基本达成了共识,并先后加入《花都气候变化协定》。在二零一八年底制订具体改变能源结构的计划,虽然坎坷,但各国大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能源结构。
“在完成《花都协定》所制订的目标上,人类是成功的,经过了短短的三十年,人类几乎不再使用有机物燃烧作为能源了。人类真的避免因温室气体的大量增加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谁也想不到,随着从一百二十多年前发展起来的‘石油化工’的蓬勃发展,有机物被以另一种形式利用起来。直到今日,人类的活动已经产生巨量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这些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最初的俗称是‘白色垃圾’;后来演变为现在的俗称‘墓料’,英文为‘mortphane’,东西方文化居然不约而同地为它们起了相同的名字。在这一百二十多年里,人类在环保与生产效率间进行了艰难地取舍,直到上世纪末,有人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考量了人类对史前有机物应用所带来的后果。
“有人想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大概涵义是:生态的自然循环,会使碳循环应用于生物圈中,但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碳的煤化或石油化还有钙化,将使碳退出生态循环,如果不是人类将煤与石油燃烧回去,地球的生命总量必将越来越少。但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不可降解塑料,却使这部分碳永远退出生态循环,并绝无有效返还的可能。众所周知,在自然条件下,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等事件,还是有可能引燃煤或石油,从而使碳重新回归生物圈的;但难以降解及难燃的塑料却不能。于是最终地球上的碳的绝大部分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产物,空气中基本没有二氧化碳了,地球的温度不但不会上升,反而是会下降。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甚至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也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后果,便是人们的生活用碳成为须严谨计量的供应品,或者换一种说法,可循环利用的碳成为了一般等价物。这一理论的雏形应该是由我国一个业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