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看到了它的轮廓。仍然是一个仅有北纬四十五度以上部分的球缺,与地面接触位置处的直径却足有约一百五十千米,高度不少于三十千米,伸入平流层至少二十千米。在这么大的尺度下,光线的偏折已十分明显,相当于五十度远视眼镜的效果。两人为眼前的壮观所震慑,冉军华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风间佑吉微微出汗,感冒症状全无。
不止两人,此刻机舱内的其他非北方联邦人员,也纷纷惊呼。飞机前方的,正是有史以来最大单一人造物,基于碳半透膜技术建造的——环千顶城城市圈气候限制膜。
【气候限制膜技术,为北方联邦所独有。于二零三二年由北方联邦科学院院士谢尔盖·米哈伊尔耶维奇·库利科夫的团队研发成功。此种膜能有效限制二氧化碳分子在膜两侧的自由渗透,其基本原理类似细胞膜中的生物泵,可使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移。膜分三层,外层和内层是浓度不同的大分子酚类、醛类以及酶的混合物,厚度通常为几毫米;中层为氮气,厚度通常为几厘米。通过调节内外两层的酚类与醛类比例,即可调节二氧化碳的渗透压差,从而控制二氧化碳在膜两侧的平衡浓度差。
直到二零四三年,才完成了第一次实验性的部署,第一座限制膜与地面的接触部分直径仅五百米,在坚持了一周后发生破裂。这显然与膜能承受的张力有关。此技术的实用性部署的难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膜所能承受的张力,进一步细致的要求包括:一、膜的挥发速度在大尺度下仍是可忽略不计的;二、无论内层与外层膜,在承压变形后,两层不能接触。二是膜中酚类与醛类的比例调节,进一步细致的要求包括:一、在加注酚或醛时,需回收等量混合物,留在膜中的物质在局部浓度变化时,仍能保持膜的体积且能保证张力;二、回收的酚醛混合物需以极低的成本进行有效分离。三是膜的建立与回收,建立与回收的过程类似于拉泡泡,主要手段为通过无人机阵列控制拉环进行穹顶形膜的建立与回收,先建立内层膜,再建立外层膜,而后置换中间的空气为氮气。相比于建立,回收的过程难度极大,这是因为在稳定的膜中刺入拉环要难于在形成膜后从其中抽出拉环,基于此种情况,膜建立后便几乎不再进行回收,其维护成本不高,又何必承担膜破裂的风险呢。四是要有效防风防水,经过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