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园,良久才道:“朕已命人将观音奴接入宫中‘静养’,至于其他余孽……”他握紧拳头,“朕要借燕王之手,将他们一网打尽。”
朱瞻膳心中一凛。他终于明白,朱允炆并非软弱之主,而是在等一个时机——一个能让他名正言顺清剿外敌,同时削弱藩王的时机。而燕藩,正是他选中的那把刀。
“皇太孙可曾想过,”他忽然开口,“若燕王真的清君侧,天下会如何?”
朱允炆转头看他,目光中竟有一丝赞许:“所以朕需要你,忠勇伯。你既是燕藩血脉,又深得朕信任,当居中调停,避免生灵涂炭。”
这句话如晨钟暮鼓,敲醒了朱瞻膳。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使命——不是选择站在朱允炆还是朱棣一边,而是站在大明王朝的立场上,让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成为重塑天下秩序的契机。
离开紫禁城时,夕阳将宫墙染成血色。春桃捧着伯爵金印,眼中泛起泪光:“小王爷,您终于熬出头了。”
朱瞻膳望着手中的金印,上面“忠勇”二字闪着冷光。他知道,这不是荣耀的开始,而是更残酷的战场。素梅虽逃,但梅花卫的根须仍在;观音奴虽被软禁,但北元的阴谋不会终结。而他,必须在这乱世中,走出一条让大明延续万年的路。
“春桃,”他轻声道,“替我备马,我要去燕王府。有些话,该和父王、兄长说了。”
暮色中,应天府的街巷渐渐亮起灯火。朱瞻膳策马前行,腰间的羊脂玉牌与忠勇伯金印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知道,真正的“靖难之役”或许无法避免,但至少,他会让这场战争成为大明的成人礼,而不是墓志铭。
(第五章完,全文共5512字)